雍和宫

雍和宫最早为清世宗胤禛作贝勒和亲王时期的府邸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也是清高宗弘历降生和成长之地,是雍、乾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最终改为皇家寺 “改宫为寺”正值大清定都北京百年的乾隆九年(1744年)。

雍和宫寺院前端矗立牌坊,铺设辇道,尽显皇家气势。前部的七座建筑为:昭泰门、钟楼、鼓楼、雍和门、雍和宫、讲经殿、密宗殿,呈现中国佛教寺院“七堂伽蓝”式标准布局。后部各殿逐级升高,象征佛陀世界的庄严吉祥。而大经堂法轮殿顶的“一大四小”五座藏式天窗,深含佛教“须弥山”被四大部洲簇拥环绕的寓意。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和药师殿“四大扎仓”的设立,标志着雍和宫是座藏传佛教的完整学府。最高建筑万佛阁及楼内耸立着的巨大“迈达拉佛”,寓意着“当来下生佛”与“兜率天宫”的圣境景象。寺院中路最重要的御制碑文《喇嘛说》,则将政府参与宗教事务管理的基本国策昭示天下,也奠定了雍和宫京都“首位皇家御用寺院”以及清政府“管理藏传佛教事务中心”的地位。

1950年至1952年,国家两次对雍和宫进行全面修缮。1952年至1954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雍和宫视察。1961年3月,雍和宫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2月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社会开放;1983年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5年雍和宫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挂牌成立。如今的雍和宫,融宗教活动场所、博物馆、旅游景点于一体,每天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信众。

雍和宫的万福阁内有国内最大的木雕佛像,是乾隆时期七世达赖喇嘛用重金换取的直径3米的白檀木整体雕刻而成,木雕佛像整体高达26米,地下埋了8米,地上18米,入选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雍和宫内的有“北京三绝”之一的古铜鼎炉,与北海的九龙壁、玉瓮齐名。这个古铜鼎炉是融化了元明两朝库存的铜器铸造的,其中不知道包含多少的宣德炉!用料非常的珍贵!闪烁着特殊的颜色被称为“鳝鱼青”。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